互操作性英文为Interoperability,是Interaction、Operation和Ability三个单词组合而成,即“相互操作的能力”,简称互操作性。区块链互操作包括应用层互操作、链间互操作、链下数据互操作三个部分。
应用层互操作主要解决上层应用与底层链对接难、切换难的问题。而当前对接难、切换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底层链所提供的接口不一致,包括接口实现方式、接口定义的不一致等。通过对部分链系统接口实现方式的调研,发现不同链系统差异中存在交集,有共性就有规范统一的可能,因此可从接口标准化方向入手。
区块链当前面临的“链级孤岛”问题,本质上是技术先行、标准滞后的结果,也是区块链发展的必经之路。为了解决“孤岛”问题,不同厂商已经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探索,并推出了相应的跨链方案。跨链方案从技术层面验证了跨链互通的可行性,但不同跨链方案之间依然存在互操作难的问题。当前繁荣的互联网在上世纪70年代也面临过碎片化、孤岛化的问题,随后出现了一系列以TPC/IP为代表的标准规范,标准引导技术,技术适应标准,最终打破了网络“孤岛”,实现了行业层面的互联互通。相对于互联网重点解决数据互通,区块链为了保持“数据安全共享,价值可信流转”的特点,在数据互通的基础上,还需实现不同链系统间的身份互认、共识转换以及协同治理。
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链上数据在多个参与方之间的安全可信流通,但在链上链下可信交互方面存在难点。而链上业务的运转离不开链下数据的支持,如跨境结算场景中的汇率数据、溯源场景中的物流数据、审计场景中的身份数据等都需要从链下世界获取。
区块链互操作难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,互操作易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,在由难到易的过程中充满挑战,道阻且长,需要技术提供方、技术需求方、标准化组织、监管机构等多方的密切协作,凝聚共识,共同促进区块链互操作的发展。